餐饮污水处理装置
餐饮污水处理装置
一、餐饮污水处理装置——概述
餐饮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集水隔油池、一级厌氧生物滤池、二级厌氧生物滤池、接触氧化池、沉淀池、盖板。本餐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由两级厌氧生物处理和一级好氧生物处理组成,实现餐饮废水的深度处理。通过在接触氧化池中设置跌水板、布水板、拔风口和拔风管,加速废水的复氧,减少曝气量,降低能耗。通过在二级厌氧生物滤池和接触氧化池的过水通道上设置矩形止回阀,防止空气进入二级厌氧生物滤池,避免对二级厌氧生物滤池中厌氧条件的破坏,保障废水处理效果和出水水质的稳定性。
二、餐饮污水处理装置——处理步骤:
S1、将餐饮废水送入集水井,并经过调节池,送入A/O反应池;
S2、经所述A/O反应池处理后的废水依次进入沉淀池、中间池,经过中间水池后,匀速自流入BAF池中进行处理;
S3、经BAF池处理后的废水,进入高效过滤器中进行处理;
S4、经所述高效过滤器处理后的水排入回用水池,进行回收利用。
三、餐饮污水处理装置——工艺原理
固液、油水分离段:通过固液和油水密度差,采用各室之间底部进水、顶部出水的导流管实现固液和油水的分离,导流管出口设置一个整流装置,如整流槽,以实现水流的平稳。本发明中油水分离段是根据油水密度差的原理进行分离,但申请人通过大量试验发现,水体温度对油粒的形成和分离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已经乳化的油脂部分更为明显。为使餐饮废水中含油量降低到15mg/L以下,本发明创造性地将固液、油水分离段采用地埋式建设。地埋设备由于埋在地下1-3米,温度相对稳定,而且温度比气温低5度左右,这样能使餐饮废水的温度降低到12-15度,这非常有利于油粒的凝固,对油水分离效果产生显著的效果。
三级生物接触氧化段:三级生物接触氧化段通过溶解氧和水力停留时间的控制,实现水解和生物接触氧化的完成,三个接触氧化室之间通过底部的导流口相互联通。三个接触氧化室之间设置的隔板保证各室内独立的生物系统的稳定,通过菌胶膜的生长期、成熟期和退化期的不断交替实现室内微生物的稳定,菌胶膜同时具有硝化和反硝化的能力。
竖流沉淀池泥水分离段:通过整流系统实现水体从底部平稳向上层流,水体脱落菌胶膜及其颗粒通过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实现泥水分离,底部的泥水部分通过液位差定时回流到隔油池5室。
生物滤床段:通过石英砂作为过滤层,截留和吸附降低水体中的悬浮物,当过滤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可替换更新石英砂层,火山石生物滤床是通过微生物系统对氨氮进行深度处理、可进一部降低水体中的BOD和NH3-N。生物滤床段根据需要设有可调曝气装置,以实现生物滤床需氧量的控制。火山石作为生物滤床是由火山石的多孔隙特征、比表面积大、物理化学稳定性来决定的。
除磷段:通过石灰石骨架和铝制剂填料混合形成的过滤器,同水体中的磷进行反应、置换、吸附,实现有效除磷的目的。
紫外线杀菌段:通过特定的紫外线波段对水体辐射,使微生物细胞蛋白失活,导致微生物死亡,最终达到杀菌的目的。
四、餐饮污水处理装置——特点
1、餐饮污水处理装置尽管工艺环节多,但整个过程只有一次水流的提升,其它环节都是靠自流实现工艺流程,设备控制都是实现自动控制,因此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而且投资小、易维护、运行管理方便、操作简便;
2、餐饮污水处理装置没有二次污染。由于本发明生物降解采用接触氧化法,其特点是污泥量少、稳定性高,只需对竖流沉淀池中污泥定期清理即可,清理出的污泥可以直接用于绿化施肥。生物滤床步骤和除磷步骤的更新物可以用于道路硬化或建筑使用,实现就地处理,因此本发明没有二次污染。
3、餐饮污水处理装置技术可靠,餐饮废水处理效果好,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要求。本发明创造性地将固液和油水分离段、三级生物接触氧化段、竖流沉淀池泥水分离段、生物滤床段、除磷段和紫外线杀菌六段进行有效组合使用后,实现了对餐饮废水进行综合处理,而且将固液和油水分离段采用地埋式建设,将固液和油水分离段埋在地下1-3米,使餐饮废水的温度降低到12-15度,这非常有利于油粒的凝固,对油水分离效果产生显著的效果,使餐饮废水中含油量降低到15mg/L,提高了后期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效果,而现有技术中是无法做得到的。鲁盛环保餐饮污水处理装置通过生物滤床段和除磷段中选择有效的过滤介质,有效除去了餐饮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氨氮污染物。本发明还通过三级生物接触氧化段中各级溶解氧和水力停留时间的精确控制,保证了餐饮废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效果。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